重點摘要 :
複利的威力
致富的基本要素
本文閱讀時間: 5-7分鐘
適用對象: 所有人
“My wealth has come from a combination of living in America, some lucky genes, and compound interest.”
“我的財富來源於幾件事情的組合:我生活在美国,有一些幸運的基因和複利”
---巴菲特
複利的威力
複利是一個相當基礎的概念,我們雖然在學校裡學到背後數學原理和公式,卻沒有了解到它巨大的威力,也不知道怎麼樣能讓複利為我們所用?
複利白話來說就是錢滾錢,把每年新增的利息再加到原本的本金裡,成為新的本金,如此反覆的循環。想了解更多的可以到MoneySmart 網站有專門舉例說明複利的頁面[註1]。
讓我們利用實際的例子來看複利的效果
以下結果來源於 ASIC MoneySmart Compound interest calculator[註2]
案例一
Chris和Tony都是30歲,Chris擔心市場風險,將他的$10,000放在銀行裡。
Tony因為了解投資的方法和風險,也了解通貨膨脹的後果,決定將他的$10,000拿去投資。他們兩個都持續每個月放$500在不同的投資內容上,一個存錢,一個投資股市。
三十年過後,Tony的投資組合有$691,150,而Chris 有$288,837的存款。兩個同樣投入總共$190,000,但因為投資項目不同,差了$40多萬的金額。誰現在面臨較高的退休風險呢?
案例二
再假設Chris目前因為預算較緊無法投資,他比Tony晚投資10年,也因為他也知道自己起步晚,決定每個月投入比Tony多一倍以上的金額,也就是每個月投入$1,000的投資。
當他們在60歲時,Chris的總投入金額是$250,000,而Tony是$190,000,雖然如此Chris還是會比Tony少將近$129,836的資產。
案例三
再來看看Tony從20歲就開始投資,一開始投入$10,000,接著每個月投入$500,直到30歲後就不再額外投資。假設每年7%的成長率,他在65歲時,投資組合能達到 $1,103,212,而他從頭到尾的總投入金額僅是$64,000!
Chris從30歲才開始投資,一樣一開始投入$10,000並且堅持每個月$500的定期定額投資直到65歲,而他在65歲時,投資組合也能達到一百多萬。
重點來了,Chris在36年間總投入金額是$22萬,是Tony的3.4倍。但他們在65歲時,Chris的總資產還是比Tony少了10萬多。
為什麼?
因為Tony投資的時間比Chris常了10年。時間正是讓複利效應成功的重要關鍵。
致富的基本要素
以上這三個例子真正顯示了複利的效應,我們可以從複利的公式A = P x (1 + r)n 回答了致富的幾個基本要素:
P= 本金
R= 年利率
N= 年數
年利率? 當然投資的年利率不是我們想要7%就有7%,10%就有10%的,有些時候我們會經歷負成長、甚至是我們已經經歷過的金融海嘯,因此投資的關鍵是長期、是分散風險。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
我所定義的長期是10年、20年以上,如果在一開始就有放長線的心理準備,就不需要因為一些市場波動而過於緊張。比方澳洲ASX200在過去15年的平均年利率是9.56%,美國是7.68%,這些都是在經歷過金融海嘯後的年平均成長率。當然,過去的年利率不代表未來的年利率,只是一個參考。
這篇文章透過一些例子來說明複利的威力,詳細投資內容還是請找相關專業的人的諮詢。
參考資料:
[註1] Compound interest介紹
[註2] Moneysmart Compound interest calculator
最後來個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僅提供相關資訊並非提供全面資訊或任何投資或其他專業意見之意,文章內容是作者自己查看相關資料彙整而成,作者不保證資料正確性。文章內容未考慮個人情況、需求和目標,任何人觀看本文後採取相關行為須自行負責。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article is general in nature and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your personal circumstances, financial needs or objectives. Before acting on any information, you should consider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t and the relevant product or strategy having regard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In particular, you should seek 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ce and read the relevant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or other offer documents prior to acquiring any financial product or making any formal financial decisions.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