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如何計算澳洲個人所得稅- 稅務基礎篇

重點摘要:

  • 看懂澳洲稅率

  • 了解什麼是邊際稅率?

  • ATO網站的簡易所得稅計算器

本文閱讀時間: 3-5分鐘


適用對象: 澳洲稅務區民


這篇是澳洲稅務知識基礎篇,想了解澳洲Super到底好在哪? 投資要用誰的名義? 教育基金適不適合我們家庭? 在討論這些更複雜的概念前,必須先了解澳洲稅制。特別說明本文只探討澳洲稅務居民的部分,澳洲稅務居民是從稅務角度界定,與你有沒有PR或公民身分沒有直接關係,一般來說,個人居住在澳洲境內或在澳洲居住滿183天以上的人,就會被認定為澳洲稅務居民,有納稅義務。


看懂澳洲稅率表

上圖的稅率表示從ATO網站上翻譯來的,可以看到澳洲稅制是累進稅率,收入越高的人,所需繳交的稅就更多。

上圖圈起來的A部分,如果2019-20財政年度收入不到$18,200的人,在該年度是不需要繳稅的,這$18,200也就是我常常說的免稅額度

再看到上圖B的部分,如果收入超過 $18,200的免稅額,每高出$1,就要繳交19c的稅。


比方小明在2019-20財政的收入是$19,000 ,那其中有$800 (也就是超過$18,200的部分)需要向政府交稅,他所需交的稅就是 $152 ($800*0.19=$152)


再舉例小明當年收入如果是$20,000,那他所需繳交的稅就是$342 ($1,800*0.19=$342 ) ,$1,800是他收入高出$18,200免稅額的部分,因此這多出來的部分每一塊錢都要向政府繳交19c的稅。

小明當年收入如果是$87,000的話,那就落在C的部分,也可以用此表簡單的計算出他所需交的稅。


$3,572+ [($87,000-37,000)*32.5%] =$19,822

  • $3,572是小明在$18201-$37000這個級距內該交的稅 ($37,000-$18,200)*19%= $3,572,ATO的表格裡面已經算好給你。

  • ($87,000-37,000)*32.5% 是用來計算小明超過$37,000的部份,適用邊際稅率32.5%

如果到這裡還看得懂,那接下來的也難不倒你。

小明當年收入如果是$110,000的話,那就落在D的部分,一樣用上面的ATO稅率表簡單的計算出他所需交的稅。


$20,797+ [($110,000-90,000)*37%] =$28,197

  • $20,797是小明在$18,201-$90,000這兩個級距內該交的稅,ATO的表格裡面已經算好給你。

  • ($110,000-90,000)*37% 是用來計算小明超過$90,000的部份,適用邊際稅率37%

在我其他的文章中常常提到邊際稅率,就是根據以上ATO稅率表來的,如果你的收入像小明一樣落在9萬到18萬的區間,那邊際稅率就是37%。如果你的收入超過18萬,那邊際稅率就是45% (恭喜恭喜!) 。 簡而言之,賺得越多,應繳稅就越高。

ATO網站的簡易所得稅計算器


上面一步一步的只是讓大家了解基本概念,實際上ATO網站有提供簡易計算器,只要照著以下步驟就可以輕鬆算出所需繳交的個人所得稅。

希望以上資料對大家有所幫助,在考慮任何投資之前,先搞懂澳洲稅制,才不會掉入稅務陷阱裡。


備註: 以上計算沒有包含Medicare Levy 2%,但澳洲公共醫療保險是除了低收入者之外每個人都要繳交的,所以其實大家交的實際所得稅是邊際稅率之外再加上2%,本文主要目的是讓大家看懂ATO稅務表,所以依照ATO網站的方式來和大家說明,詳細的所得稅和報稅事宜還請與自己的會計師諮詢。


 

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僅提供相關資訊並非提供全面資訊或任何投資或其他專業意見之意,文章內容是作者自己查看相關資料彙整而成,作者不保證資料正確性。文章內容未考慮個人情況、需求和目標,任何人觀看本文後採取相關行為須自行負責。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article is general in nature and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your personal circumstances, financial needs or objectives. Before acting on any information, you should consider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t and the relevant product or strategy having regard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In particular, you should seek 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ce and read the relevant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or other offer documents prior to acquiring any financial product or making any formal financial decisions.

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