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談投資之前的6件事

Writer: Sharon ChengSharon Cheng

重點摘要:

  1. 先整理金錢

  2. 先留下六個月以上的緊急預備金

  3. 先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

  4. 先有長期投資的準備

  5. 先學習基礎知識

  6. 先了解澳洲稅制

本文閱讀時間: 3-5分鐘


適用對象: 所有人


理財不等於投資,投資只是理財的一個部份。


打個比方,一個房子的建構過程,是從地基開始,再立上柱子、封上屋頂、完成外牆、最後才開始內裝的工程。大家一直在談的投資,就好比是房子的內部裝潢,你選用的實木地板、大理石檯面、名貴家具的確能讓房子增值,但若根基不穩,颱風地震一來,房子一樣會垮,再名貴的內裝也是枉然。

正因為如此,每次和客人開會討論他們的財務狀況時,我們其實花非常多的時間在討論的是財務結構和策略,也就是房子的地基和布局。可能和很多人的想像不同,我們大約花不到10%-20%的時間在討論投資組合的表現,也極少會特地和客人討論某支股票和某個基金的表現。當然,看到自己的投資組合表現每年有10%以上很開心,但就算是在2016年初,甚至是18年年底,股市跌幅較大的時候,他們看到自己的投資損失7%-15%,也不會擔心的想要拋售資產。他們不因為川普當選、英國脫歐、川普簽訂鋼鐵關稅等各種不利股市的消息而恐慌,為什麼?因為他們知道這個颱風不會影響他們的房子結構,因為在談投資之前,我們先規劃以下幾件事情:



1. 先整理金錢


在談投資之前,先了解自己的金錢流向,先前文章介紹了記帳的重要性和一些方法,就是第一步,希望大家都能了解自己家庭的收入與開支狀況。這裡補充說明在一下,文中介紹的設立不同帳戶來管理支出的方法,只是方法中的一種,方便衝動型消費的人來控管自己的預算。對於有貸款但卻不能切割自己Offset Account的朋友,只要你把年度預算抓出來,也就是


家庭總收入


- 減去所有固定支出 (水電網瓦斯、手機、貸款還款、信用卡還款、Rate、各種保險費、交通費用、車子Rego、車子保養、小孩支出、禮物預算、保健品、孝敬父母的紅包、出國旅遊預算等等)


- 再減去給自己留的儲蓄金額 (建議給自己存15%)


- 再減去投資預備金(建議給這部分留下至少5%的預算)


= 每周可以支出的金額 (菜錢、衣服、娛樂、外食)


每個人生階段不同的人分配比例也會不同,很多家庭主婦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只有一份收入扣一扣根本沒有剩餘的錢怎麼投資?不要急,先檢視哪些是比較不必要的支出,有沒有辦法增加一點額外收入,比方代購、分享購物網站、信用卡連結拿回饋金、當狗狗的寄宿家庭、做付費市場調查、出租你空下來的房間、AirBnB、自己做Family day care、二手物品拍賣等等。甚至是投資自己,學習一份專業為了將來返回職場。你要相信你一定有辦法給自己的家庭存下一筆緊急預備金。


是阿,這些方法都不是那麼輕鬆、得犧牲一點自由、一點時間、一點享受,但是在你存到一筆投資基金、讓錢生錢以前,錢真的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但還是祝大家幸運中樂透。


2. 先留下六個月以上的緊急預備金


每個人所需要的緊急預備金額不同,這個預備金沒有絕對值,利用預算表看出自己家庭的開支,然後給自己設立一個存款目標。六個月只是一個參考值,無論如何我建議最少存到三個月以上的緊急預備金,這樣即使家中的經濟來源,因為生病、受傷、或者是職涯轉換、公司裁員等等原因臨時中斷,也有一筆基金在支持。也正因為你有一筆預備金在,股市的好壞你無需太擔心,即使股市大跌,你也不會因為臨時要用錢而被迫在低點拋售。


3. 先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


大家都知道投資有風險,但每個人的承受度都不同,如何具體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以下幾個方式供大家參考:

  1. 如果投資在一夜之間損失20%,你會因此失眠睡不著覺嗎?

  2. 年紀: 一般來說年紀越輕的風險承受度越高,因為還有時間能讓市場自動修正,也有時間累積財富。

  3. 目標:這筆投資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買房? 為了退休? 為了孩子的教育基金? 先了解這筆投資是為了長期或短期的目標,才能決定投資內容。如果是這兩年就要用到的買房基金,那就放高利息沒有帳管費的銀行帳戶。如果是打算5年以上10年以上的退休基金,那可以考慮風險稍高的投資產品。因為對你來說,這是一筆閒錢,你不需要用到它,短期的市場波動,也相對不用太擔心。

  4. 人生階段:你的工作穩定嗎? 身體狀況間如何? 打算結婚、生小孩、生第二胎? 打算退休? 階段不同的風險承受度自然也有差異。

  5. 個性:冒險型、保守型? 去做個心理測驗也可以!


4. 先有長期投資的準備


這周五才參加一個有20年經驗的基金管理人聚會,會中有人問他對今年股市的預測,他非常專業的先就經濟狀況和市場現況來分析,認為市場還有穩定上漲的空間,但是最後誠實的補了一句,誰也沒有預測未來的水晶球! (備註: 本文寫作時間是2018年三月份,2018年底股市就經歷的不小的跌幅。)


就連每天觀察股市的基金管理人都無法預測股市,你覺得所謂名嘴報出的明牌、一知半解的朋友推薦的產品、某個朋友的朋友也買的股票,能讓你短線獲利? 衡量投資項目的好壞,看得是長期的表現,也就是五到十年以上的時間。


5. 先學習基礎知識


最簡單又便宜的方法就是看書、看一些好的部落格,花時間做研究,就像我們如果要花$2000塊買個冰箱、買個包、買個筆電,也得做做研究阿。確定你完全了解你購買的股票、基金、指數股票型基金、債卷等投資產品。


什麼是Franking Credit、PE Ratio、RoE、Dividend Yield?


你選擇股票的基準是什麼? 基金管理人都有一套選股的策略,那你的策略是什麼?


什麼是資產配置? 怎麼接觸到澳洲股市、美國股市、大陸、印度、日本、新興市場的投資內容?


未來會再和各位介紹這些基本概念,但網路上已經有很多現成和非常好的資源。以下列出幾個網站給大家參考,這些人的文章都是我們充實理財知識的養分。但是也注意盡信不如不信:

另外也有很多很好的理財書籍,都能幫助我們打好根基。在這裡先只介紹幾本我目前覺得不錯以及可以在澳洲買到的書籍:

  • Rich Dad, Poor Dad富爸爸窮爸爸

  • Barefoot Investor

  • Unshakable

  •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其他的好書真的太多,只要有開始就一定會有收穫!


6. 先了解澳洲稅制


這筆投資該用誰的名字? 你的? 妳老公的? 共同的? 信託的?


投資的獲利不是全進你口袋,政府也要分一杯羹。有一個客人的財務煩惱就是,他有一筆房產投資獲利$50萬,但因為這個投資只在他的名下,他今年的收入又頗高,因此來找我們和會計師一同商量如何想辦法幫他節稅,當然我們利用許多方式幫他省下了十多萬的稅,但最後他還是得繳交五萬多的稅款。如果當初他投資時用的是共同名義或者信託的名義,是不是這筆稅金能省下更多呢?


結語


能不能直接告訴我可以投資的產品?

很抱歉,投資沒有明牌、沒有神話、沒有不勞而獲、沒有捷徑、沒有秘笈。


但是上面這些方式,是我從事財務管理工作這五年來的小小心得,還有很多地方不足,但是希望藉由這一點點的分享能讓大家有所收穫。


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僅提供相關資訊並非提供全面資訊或任何投資或其他專業意見之意,文章內容是作者自己查看相關資料彙整而成,作者不保證資料正確性。文章內容未考慮個人情況、需求和目標,任何人觀看本文後採取相關行為須自行負責。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article is general in nature and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your personal circumstances, financial needs or objectives. Before acting on any information, you should consider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t and the relevant product or strategy having regard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In particular, you should seek 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ce and read the relevant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or other offer documents prior to acquiring any financial product or making any formal financial decisions.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SUBCRIBE FOR OUR NEWSLETTER AND START MAKING SMARTER MONEY CHOICES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general in nature and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your personal circumstances, financial needs or objectives. Before acting on any information, you should consider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t and the relevant product or strategy having regard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In particular, you should seek 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ce and read the relevant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or other offer documents prior to acquiring any financial product or making any formal financial decision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