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要:
無論誰掌握家中經濟大權,另一半都需要參與並了解家中經濟狀況
如何有系統地整理各種帳單和重要文件
本文閱讀時間: 3-5分鐘
適用對象: 所有人
Smart Women Finish Rich 中文譯本《聰明女人致富七招》是David Bach的其中一本暢銷書,這個作者的The Automatic Millionaire《自動千萬富翁》也相當有名,值得一看。作者不僅是暢銷書作家,更是財務管理的專家,寫下這本書是因為他發現許多女性將家中經濟理財大權交給另一半,在一無所知、沒興趣甚至是沒有發言權的狀況下,導致許多狀況發生時措手不及。
“Most women never receive even a basic education in finance until it’s too late- which is to say, after they get divorced or are widowed and suddenly find themselves forced to deal with everything at the worst possible moment”
---David Bach
作者寫此書的原因正是因為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發現許多女性不關心自己的財務狀況,直到面臨離婚或喪夫,不得不被迫在最糟糕的時刻來處理這些難題。因此促使他寫下這本書,幫助女性了解並掌握自己的財富。
許多客人來尋求理財服務,但在我開始詢問一些家中基本經濟狀況、包含另一半收入、支出、債務、資產等問題時,常常會得到一個答案「這個是我老公/老婆在處理的,我不清楚」,當然也有不少家庭的經濟大權是掌握在女方手上,打理的有條不紊。其實無論男性女性,誰賺的多誰賺得少、誰數理觀念好,或者是自己真的對這方面沒有興趣,都應該在家中財務上有平等的發言權和知情權,這是一種對自己和對彼此的尊重和保護。
“Knowing where your money is sounds obvious, but trust me, most people don’t have a clue”
---David Bach
如同作者所說,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的經濟狀況,甚至有很多人知道也意識到自己在逃避現實,但找不到好的方法來整理自己的財務狀況。整理自己的財務就像進行家中大掃除一樣,如果家中長期處於混亂的環境,你一樣可以生活,但會有很多東西想用但偏偏找不到、買重複用品、閒置許多商品直到過期這樣的狀況,每個家庭成員看到屋子裡亂糟糟的,也不免有煩躁感。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大掃除後不久家中又亂糟糟的經驗,這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收納方式,有這樣困擾的主婦們,我推薦大家去看《林姓主婦的家務事3 通體舒暢的順手感‧家收納》(我整個寫偏了,但是林姓主婦的書真的很好看很實用喔~)。我想說的是整理財務和整理家裡環境一樣,除了需要一鼓作氣的決心、家人的彼此合作,更需要一套有系統的管理和收納,才能輕鬆的管理和維持。
回到本文的重點,以下分享作者書中的方法,讓你有系統地整理各種帳單和家中重要文件。
準備12個文件夾,做好以下分類標籤
(喜歡把所有文件電子化管理的朋友也可以用同樣方法,把實體文件夾變成電子版即可,但記得定期備份並且確定你的伴侶知道你存在哪裡!) 1.稅務資料 Tax Returns
第一個資料夾裡面存放家庭成員的稅務資料,作者建議至少要留三年以上的稅務資料,尤其是買賣房產、股票、投資相關的資料,一定要留下清楚的紀錄和相關證明,供未來報稅使用。作者自己本身會存保存七年以上,供大家參考。
2. 養老金帳戶Retirement Accounts
第二個資料夾放置養老金帳戶的資料,如果你和你的伴侶的養老金帳戶資料很多,不妨分開兩個資料夾,一人一個。把Super Statement放進去之前記得檢查受益人一欄,實在太多人忽略這個重要的步驟了,除此之外,如果發現自己有一堆養老金帳號的資料,記得之後要再花時間研究並整合自己的養老金帳戶。整理好之後每半年或一年檢視一下即可。
3. 社會福利資料 Social Security
這個資料夾拿來存放Centrelink的資料,每個家庭領取的社會福利項目不同,可以依照複雜程度來分類,如果有領取多重福利的人,可能需要多幾個不同的資料夾或分頁標籤來區分。
4. 投資帳戶 Investment Accounts
這個資料夾存放你的基金、股票、債券等資料,如果有投資房的朋友可以再單獨建立一個資料夾存放相關資料,有很多投資房的包租婆,最好一個房子一個資料夾,比較容易找到相應資料。額外提醒投資房的各種裝修、翻新房屋的花費都要好好保存和記錄,這些都是你的成本,未來賣房時可減少Capital Gain Tax。
5. 銀行帳戶Savings and Checking Accounts
現在銀行多寄送電子檔案,但因為每個人可能都有多個帳戶,我還是會偏好至少一個帳戶留一份實體的文件,如果真的有什麼狀況發生,你的伴侶也比較好找到BSB和Account number。這個不用太常更新,也不用存過久的紀錄,一般我會每年報稅下載銀行利息資料時,再順便更新即可。
6. 家庭帳戶Household Accounts
租房的朋友就把租房合約、押金收據、入住的報告等重要資料存放在此即可。
有自住房的可以再細分以下幾的資料夾便於管理:
房產證明、合約等重要文件。
家庭裝修文件。家裡進行翻修的各種收據都應該好好記錄並存檔,這些花費都是你的房屋成本,需要長期妥善保存,尤其是有些收據最好的掃描變成電子檔,以免收據褪色無法辨識,這些成本在未來賣房會有需要。澳洲自住房雖然不用交Capital Gain Tax,但是難保何時政策改變,或者你決定將自住房轉為投資房用途,所以一定要妥善保存各種裝修收據。
房屋貸款文件。將你的貸款合約、銀行發給你的貸款statement存放於此,每次收到銀行寄出的貸款文件我都會在放到資料夾時順便和上半年度比較,確定利率、還款金額等資訊無誤。雖然銀行都有紀錄,但我習慣保存檔案直到下次Refinance。
7. 信用卡債務Credit Card DEBT
別小看信用卡債,一不小心可能會拖垮你的財務健康。在這個資料夾內放好所有的信用卡資料,沒有卡債問題的朋友在善用信用卡公司福利積點的同時,最好設定每月自動還款,少件煩心事;還在定期還款買家具家電的朋友,定期檢視自己的還款,試著每月多還一點,讓自己擺脫卡債。
8. 其他債務Other Liabilities
比方學生貸款、車貸、個人信用貸款、家人間的借貸資料,甚至是Afterpay等,只要是債務相關的,都需要留下清楚的紀錄保存,根據複雜程度可以多建幾個資料夾來分開存放。
9. 保險資料Insurance
保險資料又可再細分為私人醫療保險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人壽險 (Life Insurance)、車險、房屋保險、投資房保險等,可以根據不同類別建立資料夾,便於管理。請確定你有每個保單的號碼Policy number、付款金額、頻率、保險內容,最好留下保險經紀人的聯絡電話,方便家人協助處理。
10. 遺囑和信託資料 Family Will or Trust
托善保存你的遺囑和信託資料,並且你的律師和遺囑執行人的聯絡資訊。在此提醒多數華人避諱設立遺囑,但往往因此造成許多家庭糾紛,尤其有孩子的家長們,請一定要設立好遺囑,提前溝通好孩子監護人的人選,給孩子一個保障。
11. 孩子相關資料Children’s Accounts
孩子的資料夾也可依照情況細分,除了重要的出生資料、健康紀錄外,你為孩子的投資、保險等相關資料也請整理於這個資料夾。
12. 家庭資產清單、預算表 Inventory Planner
作者在書中有提供他設計的Inventory Planner。其實沒有買書也沒關係,基本上就是詳列出一個清單,把家中資產、負債、支出詳列出來,幫助自己定期檢視,也方便比較自己去年和今年的財務變化。
最後分享我自己喜歡的資料夾樣式,我是電子檔和實體檔案都會存,因為有些收據會褪色,為了報稅時候方便,我會把很多資料都掃描起來存檔,實體資料夾的部份我只放重要的文件,這樣也不會太佔空間,收納管理沒有所謂的正確方式,還是要依照個人習慣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實體資料夾可以去officework找A4 Binder,搭配透明的資料袋,隨時有新的就可以安插在想要的位置,不用整個資料夾重新整理或調整順序,能節省不少時間。而且可以分顏色、印出封面還有邊條,一目了然。附上影片給大家參考類似商品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財務管理方式,像林姓主婦一樣有通體舒暢的順手感!
參考資料:
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僅提供相關資訊並非提供全面資訊或任何投資或其他專業意見之意,文章內容是作者自己查看相關資料彙整而成,作者不保證資料正確性。文章內容未考慮個人情況、需求和目標,任何人觀看本文後採取相關行為須自行負責。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article is general in nature and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your personal circumstances, financial needs or objectives. Before acting on any information, you should consider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t and the relevant product or strategy having regard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In particular, you should seek 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ce and read the relevant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or other offer documents prior to acquiring any financial product or making any formal financial decision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