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The Barefoot Investor閱讀心得二

重點摘要:

  • 增加收入的方法

  • 掌握年度評估,談到更好的薪水

  • 投資自己才是最賺錢的投資

  • 償還債務的順序和方法

本文閱讀時間: 5-7分鐘


適用對象: 所有人,尤其是想增加收入的朋友


上次分享完The Barefoot Investor書中整理銀行帳戶和儲蓄的概念,接下來進入到整理個人債務和增加收入的部分。最近剛好有很多討論工作、升職、加薪的話題,作者也有一個小章節是關於這個主題,有興趣的可以往下看。


增加收入 How to double your income?


要累積財富說穿了就是兩件事,開源和節流,節流在一開始的章節中已經介紹過分配收入和儲蓄的方法,在開源這方面,作者提供以下幾個原則性的建議。


1. 掌握自己的年度評估 Performance Review


多數身為職員的人,公司每年都有年度評估,主管在評估當中會提供他們對你去年工作表現的想法,並且對於你的薪水有相應的調整。作者建議在年度評估之前先做足功課,了解市場行情,給自己的工作設立目標、讓自己成為該領域和公司的佼佼者,主管能看到你的價值,自然在談判薪水時會達成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2. 增加人脈


人脈就是你的資本,有貴人相助能讓你事半功倍。作者分享自己從一個沒有人脈、默默無名的人到現在成為暢銷理財書作家,靠的是他自己一步步建立的人脈,他建立這些人脈的方式就是由自己主動聯繫對方,提供他們任何免費的協助,這些也成為他未來的人脈資本。


3. 從事與本業相關的副業


增加收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做,在創業初期或者身為員工,在前期要提升收入的方法就是用你的時間和技能來換取金錢。作者有好幾年的時間他平均一周工作80個小時,包含原本的自身工作、接案子和從事一些免費服務,一直到他的副業賺的比主業工作還多,他才辭掉本業工作,專注於Barefoot Investor。


其實無論和本業相關與否,重點是你願意去嘗試、去多做,那都是增加收入的機會。書中舉例如果你的本業是老師,那可以兼職當家教,或者像作者一樣,拿出自己額外的時間從事自己毫無相關經驗的寫作,最後副業竟變成他的主業。


個人心得還有常見問題


問題一: 投資難道不是增加收入最好的捷徑嗎?


作者在說Double your income的時候,完全沒有提到投資這件事,全部以增加自己主業收入為中心。為什麼呢? 投資不是賺錢最快的途徑嗎? 怎麼會是工作呢?


因為投資自己才是最賺錢的投資


許多人埋首於股市分析,想找出下一支新興股票獲得豐厚的報酬,肯研究當然是好事,不過回到最基本的一個問題,甲年薪$50,000,照著作者說的儲蓄20%,每年能存下10,000拿來投資。而乙收入$150,000,每年可存下$30,000,甲要有怎樣的投資報酬率,才能達到乙每年有30,000的效果?


答: 200%


這還是建立在乙完全不投資這$30,000的前提下,甲要找到200%報酬的投資標的,才能讓他的$10,000達到和乙儲蓄$30,000一樣的效果。


對多數人來說,財富多寡的決定性因素是本業的收入


問題二: 如何增加自己本業的收入呢?


1. 增加本業工作所需的專業能力


點開 seek,看看你喜歡的工作所需具備的學歷、資歷、能力有哪些? 不論是自己經營事業、正在找工作、已經有工作、想要轉換跑道的人,我們都必須持續的進修。


舉例來說,我身邊的會計師朋友,即使已經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穩定的收入,為了在職場上更進一步,一邊全職工作、一邊照顧兩個孩子的狀況下準備CPA。這真的很不容易,將自己僅剩的一點私人時間、休息時間拿來學習和準備考試。而這個例子完全不稀奇,在我之前加入的學習論壇裡,許多類似狀況的媽媽們還互相分享自己的學習課表,互相鼓勵拿到所需要的證照。

再說個極端點的例子,一個朋友在工作10多年後,決定去念自己一直想念的醫科,在不影響家庭收入的狀況下,繼續他的全職工作,即使醫科很難,即使自己是課堂上年紀最大的,即使在接下來的七年裡,他將沒有充足的睡眠,他還是要持續學習。其實我不敢肯定他可以兼顧,畢竟醫科很難,但光是這個行動力,就值得學習。


2. 增加自己的人脈


人脈就是資本,不論是自己經營事業或者身為職員,能有好的人脈就能幫助自己少走彎路,很多時候自己照著自己想法去做,還不如聽有經驗的人指點。然而人脈不會憑空出現,尤其多數身為移民的我們,得自己多接觸,多主動地去認識人。我當初在寫履歷,準備在澳洲找第一份全職工作的時候,參加了相關的workshop,並且課後去找人力資源講師修改履歷,其實我本來只是希望她能給我點建議,結果她竟然逐字逐句地幫我修改。很多時候,只要你敢開口,很有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時在學校學習財務管理的時候,其實是一知半解,不知道畢業後的工作好不好找、學的東西到底實不實用、工作上到底需要什麼技能? 抱著一堆疑問,我下課後主動去找Tutor聊天, Tutor平日的工作就是Paraplanner,他熱心地分享工作經驗,給了我許多建議,後來他成為我的推薦人。


沒有人脈沒關係,不要害羞,主動地去聯繫,常常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反正就算對方拒絕,也沒什麼損失不是?


3. 培養良好的談判能力


工作幾年下來的感覺是,我們只要拿出在台灣一半的勤勞,就可以輕鬆成為年度最佳員工了。明明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卻會發現和你同樣職位的同事工作越來越輕鬆,你的工作卻越來越多,主管寧可把工作都發給你,也不給閒閒沒事的同事們,最後最糟糕的狀況是,你們是不同工同酬。


對於這種狀況,除了正面思考自己工作上能磨練更好的技能之外,也要積極爭取自己應得的權益和薪水。這回到了先前提到的提高了技能就能提升本業收入,因為你擁有談判的籌碼。

不用覺得自己主動要求不好意思,不要等待主管或老闆主動給你加薪,站在他們的角度想想,你沒有要求,他當然能省則省,直到你開口。就算遇到很好的老闆主動給你加薪,他也是站在自己角度給你一個他認為合理的薪資,基本上不會高於市場的價格。


如何談到你想要的薪資?


了解市場行情,知道相同職位的市場價值,平時就要和主管有良好的溝通,在年度評估會議的時候,掌握談話的節奏,說明自己對公司的貢獻,強調自己在公司團隊中的價值,如果主管提出的薪資漲幅不如預期,主動表達自己期待的薪資,說明合理原因。把握一個重點,不要妥協,妥協後的薪資不如你的預期,接下來工作還是不會開心,還是會覺得自己的付出大於收穫。


不妥協不等於強硬,而是利用談判技巧讓對方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比方你可以說,老闆,我明白你的立場,我相信你明白我的工作表現和效率,我的工作量是同樣職位的人的兩倍、我的銷售量是全組最高、從不遲到早退、主動訓練新人、幫助同事解決問題等,如果你是我,得到的是和一般人相同的3%-5%的薪資提升,你覺得我該如何接受這個提議嘛? How am I supposed to feel comfortable about the offer? 或者問對方 How am I supposed to get $XXX,000 salary package,讓對方思考,給他站在你的立場思考的時間,會有很大的機會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對談判技巧有興趣的朋友,再分享一本書 <<Never Spilt the Difference>> by Chris Voss。前FBI的談判專家,把和恐怖分子談判的經驗搬到一般生活情境使用,有興趣可以參考看看。


償還債務


(沒有債務問題的可以跳過這部分。)

這裡作者指的債務是信用卡債務、車貸、罰單、個人借貸的部分。我猜測有信用卡債務的朋友不多,感覺版上的朋友都滿有自制力的,所以針對這一章節我不多加贅述,對於有信用卡債問題的朋友,作者建議以下方法:


1. 列下所有債務。

製作一張表格列出各項債務的金額、利率、每月最低還款金額。


2. 談判。

打給信用卡公司說明你的還款意願,將利息降低。作者還列出了一個模擬對話,有類似問題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作者的對話策略喔。


3. 集中資源先清償金額最小的債務。

作者建議先還掉最容易解決、金額最小的債務,比方信用卡A欠$2,000,信用卡B欠$5,000,車貸欠$20,000的狀況,建議先多還信用卡A,將信用卡B和車貸都設定最低繳款金額。集中火力解決掉信用卡A之後,再把原本每月還信用卡A的預算拿來還信用卡B,加速整個還款速度。


個人心得


信用卡其實是一種工具,只要把握每月定期還清款項,將本來就會發生的日常生活開支,利用信用卡支付並沒有不好,很多了解規則的朋友還能賺到里程、點數,換到許多優惠的機票、住宿等。重點是要了解自己的個性,是卡奴還是信用卡達人全看自己。

落落長先說到這,關於買房、管理退休金、投資、退休等概念請待下回分解。


推薦延伸閱讀:

  • 綠角: 理財的重點 You are the biggest Asset in your portfolio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10/03/you-are-biggest-asset-in-your-portfolio.html

  • <<Never Split the Difference>> by Chris Voss


最後來個免責聲明

聲明:本文僅提供相關資訊並非提供全面資訊或任何投資或其他專業意見之意,文章內容是作者自己查看相關資料彙整而成,作者不保證資料正確性。文章內容未考慮個人情況、需求和目標,任何人觀看本文後採取相關行為須自行負責。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article is general in nature and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your personal circumstances, financial needs or objectives. Before acting on any information, you should consider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t and the relevant product or strategy having regard to your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needs. In particular, you should seek independent financial advice and read the relevant Product Disclosure Statement or other offer documents prior to acquiring any financial product or making any formal financial decisions.


0 comments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bottom of page